深化内涵建设,强化特色发展,赋能高质量发展—— 学校召开两校教学工作例会

发布者:教务处发布时间:2025-03-24浏览次数:10

        321日上午,本学期两校第二次教学工作例会在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综合楼召开。本次教学工作例会的主题是:深化内涵建设,强化特色发展,赋能高质量发展。校领导黄正、冯渊、张学龙出席会议并讲话。各二级学院教学副院长、质量管理办、教管办负责人及教学秘书参加此次会议。会议由教务处处长钱芝网主持。

教务处副处长张倩对学校已经上线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完成度、课程运行数据、浏览量、选课人数、互动次数等情况进行了通报,对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诊断分析,提出优化课程建设的举措与路径;并对2025年校级在线开放课程立项建设申报、评审、资助数量等进行部署;此外,对学生重新学习以及第七届上海市民办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工作进行了详细安排。

教务处处长钱芝网就如何进一步深化学校内涵建设、打造特色亮点,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与参会人员进行交流。他指出,我国职业教育已从“双高”迈入到“新双高”时代,“新双高”的核心和抓手是产教深度融合,我们要聚焦“五金”职教新基建,以产教融合为着力点发力。一是加强“金专”建设。各学院要结合本学院的专业基础、师资状况等,以产业需求为牵引,设置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相匹配的专业,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建立健全产学研训一体化协同机制,通过共建产业学院、现场技师(工程师)学院、产教融合平台、订单班等,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中国特色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要对传统专业进行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确保教育内容与产业实践的同步更新,让传统专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二是加强“金课”建设。要设立课程开发中心,由企业工程师、技能大师及学校骨干名师组成的团队,合作开发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等在内的精品课程,使课程对接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及新标准;要实施精品课堂工程,推行“互联网+课堂”“人工智能+教学”智慧教学模式,综合采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要制定课业标准,课业要有多样性,既要有单一的技能训练项目,也要有包括创新发明作品、比赛项目等综合类课业,优化考核评价办法。三是加强“金师”建设。要有效落实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传承教育家精神。通过定期组织培训和教学研讨,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此外,主动引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高技能人才来校授课,打造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四是加强“金教材”建设。要鼓励老师积极编写出版各类教材,特别是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更要开发优质的新形态教材。要与企业合作,围绕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开发活页式的工作手册,及时融入行业的最新知识和技术标准,保证教材内容的实时更新。还要基于专业数字资源,利用AI以及动画等多媒体工具开发数字教材、云教材,直观展示复杂生产流程和设备操作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五是加强“金基地”建设。要牵头或者联合兄弟院校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等,要尽快建设有特色的产业学院。要谋划建设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技能大赛集训、真实生产和技术创新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

冯渊副校长强调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社会服务能力、产教融合、科研、教学团队等层面作分析指导,要求加强各部门协作,提前谋划教学改革,聚焦专业特色,共同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校领导黄正从两校融合机制、课堂教学规范、教学考核、专业发展、教师管理、职业技能教学质量管理等方面,重点强调教学工作是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聚焦优化教学管理效能,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教学质量。他指出,本年度有着重要且繁重的工作任务,教学起到主导作用,希望各部门协调做好机制建设,并着重强调要明确管理学生要求、明确老师课堂教学要求、明确教学效果要求。他强调,学校专业发展面临各种挑战,面对新发展新要求,求新求变,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把握机遇,踔厉奋发,实干笃行,不断推动产教融合发展,促进教研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

张学龙副校长结合《2025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职业教育工作要点》,对学校今年的重点教学工作一一作了部署和安排。他特别强调,今年首先要做好教学成果的校内培育、申报、遴选,为正式申报市级教学成果奖做好充分准备,力争获得一批高等级的教学成果奖,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其次要着重做好高水平专业群、精品课程(包括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产教融合性专业、产教联合体的申报,以及启动新一轮校内教改项目的立项申报建设,力争能够获得一批市级立项成果;再次,要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新标准,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最后,要做好“双高校”和高水平专业群的中期检查和验收,以及学生、教师技能大赛的组织与实施。他要求各二级学院进一步细化制订学期工作计划,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明确具体思路和举措,确保落地见效。他希望大家凝心聚力、融合发展,共促提升,共同推动学校教学质量迈向新台阶。